浏览数量:12 作者:南京市营防中学 发布时间: 2025-10-20 来源:本站
为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9月份,我校精心组织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校内公开课展示活动。通过优质课展示、课后研讨交流等环节,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教学实践平台,助力学校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环节一:活动展示
开课教师:顾金弯
开课主题:《古代印度》

2025年9月4日下午第一节课,顾金弯老师在九(1)班开设校内公开课《古代印度》。课堂伊始,顾老师展示了关于印度风土人情的照片,引导学生对古代印度产生兴趣。随后她带领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并归纳时间轴,动态地说明了古代印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充分凸显时空观念,并引出本课重难点“种姓制度”。在教授这一重难点时,顾老师更是将各类丰富材料结合,有文有图有视频,既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又能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到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通过分析各色具体的史料,着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尤其是谈种姓制度的特点时,采用了现代的新闻来让学生感受种姓制度的森严性与延续性,鼓励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日的问题,体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整堂课主线清晰,逻辑层次分明。顾老师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地图、史料、文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初步体现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素养要求。
开课教师:程在起
开课主题:《滑轮》

2025年9月9日下午第三节课,程在起老师带领九(1)班学生在物理实验室开设校内公开课《滑轮》。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滑轮的本质,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程老师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的看到滑轮如何使用;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懂效果。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如何正确组装滑轮组。程老师还展示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滑轮组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提升它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整堂公开课,程老师充分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巧妙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此次公开课不仅是程老师教学成果的展示,更为校内其他青年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对推动物理学科课堂教学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课教师:章玉凤
开课主题:《化学试剂的取用》

2025年9月10日上午第二节课,章玉凤老师在九(2)班开设校内公开课《试剂的取用》。初三化学是起始学科,本节内容为基本实验技能,章老师以情境导入:“家中倒取酱油、醋是如何操作的?”引出课题,强调实验室操作更需严谨。新知讲授阶段,用演示-讲解-练习的经典实验教学流程。先强调安全原则,再分情况讲解不同取用方法:倾倒法用于大量液体,滴加法用于少量,量筒量取用于精确取用。学生进行实操巩固,教师结合演示实验,讲解操作注意事项及原因。最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章老师的课堂严谨且有趣,激发了孩子们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
开课教师:孟祥林
开课主题:《有理数加法》

2025年9月12日下午第一节课,孟祥林校长在七(4)班开设校内公开课《有理数加法》。孟校长从社会热点苏超足球联赛积分排行榜引入净胜球,顺其自然推导出有理数加法的各种类型算式,从加数的符号入手,对有理数加法算式进行分类,借助笔尖在数轴上的移动变化探究出有理数加法法则,通过例题教学提炼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和算理,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小学与初中进行加法运算的异同。整节课孟校长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强化概念教学,注重计算的依据,有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提升数学基本运算技能,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开课教师:徐国进
开课主题:《做更好的自己》

2025年9月16日上午第二节课,徐国进书记在七(5)班开设校内公开课《做更好的自己》。徐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做更好的自己”“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两大核心问题展开,创新采用“一案到底”的授课模式,以奥运冠军全红婵的成长故事为线索,串联起全部知识点。这一设计既贴合新课标“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徐书记向学生传递期望“全红婵用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扛起了对家庭的责任。我希望同学们能以她为榜样,不仅要学会欣赏自己、完善自己,更要把个人的成长和身边人的幸福、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让‘做更好的自己’更有意义。”真实的案例、清晰的逻辑,搭配徐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可感,有效推动学生思维从“认知”向“认同”转变。
开课教师:刘庆雨
开课主题:《学写现代诗歌》

2025年9月16日下午第三节课,刘庆雨校长在九(3)班开设校内公开课《学写现代诗歌》。本节课从复习写作背景、表达情感、手法运用等诗歌鉴赏的角度引入,提醒孩子们这也是诗歌创作的关注点。接着,刘校以课本习题《礼物》为例,带领学生从诗句仿写到段落仿写。最后,刘校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写给老师的祝福》整首诗的创作,并进行当堂点评修改。整个课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练结合,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现代诗歌初步写作。刘校引导学生理解学写诗歌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深入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培养自己的灵感。
开课教师:曾晓红
开课主题:《线段垂直平分线》

2025年9月17日下午第二节课,曾晓红在八(2)班开设校内公开课《线段垂直平分线》。课堂上,曾老师引领学生经历“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探究、证明与应用过程,渗透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努力让学生掌握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路径,发展学生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曾老师运用数学定理巧妙地搭建知识桥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直观感知到逻辑证明,层层递进,将数学的严谨与趣味性完美融合,培养学生的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开课教师:周华平
开课主题:《Unit3 Reading》

2025年9月24日上午第二节课,周华平老师在九(1)班开设校内公开课《Unit3 Reading》。本主题是第三单元《teenage problems reading》第一课时,本节课围绕两位同学的青少年问题展开。周老师用前一课时讨论的青少年烦恼导入课题,并且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周老师整节课都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首先是学习理解了解文章大体意思,其次是运用实践,通过思维导图形式能够复述文章,并且提出了一些高思维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最后,进行迁移创新,通过对话形式让学生讨论自己的青少年烦恼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烦恼与情绪,以及如何向别人寻求建议。本节课的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具有现实和教育意义。
开课教师:魏爱珍
开课主题:《Unit3:welcome to the unit》

2025年9月28日下午第一节课,魏爱珍主任在八(3)班开设校内公开课《Unit3:welcome to the unit》。本节课是整过单元的导入部分,此部分为整个单元搭建了词汇支架,该课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国外的几个著名景点,并能用英语简单介绍其基本信息,并根据本单元主题学会设计自己一天出游计划,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美丽家乡。魏主任抓住文中“Many people come and visit here every year.”,激发学生对the Golden Gate Bridge的好奇,并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Golden Gate Bridge?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各种问题,进而顺理成章地进入听力部分,看看Amy和Simon有没有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此外,魏主任在听力任务完成后,将另外几个景点的信息以information card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其中的关键词,用板书上的特殊疑问句编对话。回看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氛围紧张有序,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开课教师:张雨
开课主题:《法治复习课》

2025年9月29日下午第一节课,张雨老师在九(2)班开设校内公开课《法治复习课》。本节课是一节依法治国的复习课,张老师按照基础知识背诵、家庭作业讲解、课堂单选练习三个环节推进。张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是可以利用课堂三分钟激活思维动能,如开展“时政快车”分享述评观点;二是学会教学留白,运用动态思维导图“共创模式”,通过“时政眼”“问题链”等形式,引导学生头脑风暴,实时生成班级专属知识图谱;三是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搭子”,提高学习动能;四是强化成长体验,多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发现,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其中,张老师特别强调知识的反复提问,对于易错点需要多次强调,并请同学们来重复,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效果优良。
环节二:听课评课









此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展现了学校骨干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理念,更激发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思考与探索热情。课后,各教研组、备课组围绕示范课展开热烈研讨,授课教师分享教学设计思路,听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疑问与建议,形成了“听课—评课—反思—提升”的良好教研氛围。未来,学校将持续以骨干教师示范活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促进了跨学科教学经验的融合与碰撞。各学科教师在课后积极开展教研研讨,围绕“如何优化课堂设计”“如何提升学生参与度”“如何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等问题深入交流,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未来,我校将继续以公开课、教研组研讨等活动为抓手,不断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